民心相通,大道同行|践行友好合作 推动文明互鉴
编者按:2025年6月11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新闻网共同承办,围绕“践行友好合作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与会嘉宾从“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民心相通,大道同行”等不同角度,分享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新思考、新实践、新成果。现摘编部分嘉宾发言,供参考。
一条短视频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一篇深度报道能够架起不同国家民众理解的桥梁;一次在线对话可能催生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合作。
这种“润物无声”的文明传播方式,正在重新定义着国际交流的内涵与外延。它不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多元文明在数字空间中的有机对话;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价值理念的深度交融。作为新闻传播学者,我们深知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责任——既要做文明交流的桥梁,更要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不同文明形态的和谐共存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各国正在摒弃零和思维,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共同探索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路径。
“美美与共”不仅是一种文化理想,更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南。在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技术竞争思维,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表达方式,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绚烂图景。网络技术的发展,应当服务于文明的繁荣,而非成为文明冲突的工具。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民心相通。在信息化时代,媒体作为连接不同文化群体的纽带,承担着消除误解、增进理解的重要使命。我们需要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能够跨越语言、地域、文化的障碍,实现心灵的真正沟通。
“大道同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愿景。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还是推动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努力。网络文明建设同样如此,需要我们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互学互鉴中共同前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文明素养的新一代传播人才,让他们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力军。(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