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6月11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新闻网共同承办,围绕“践行友好合作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与会嘉宾从“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民心相通,大道同行”等不同角度,分享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新思考、新实践、新成果。现摘编部分嘉宾发言,供参考。
围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一主题,我有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扎实开展研究,为网络空间主流文化国际传播贡献智慧力量。网络空间日渐成为全球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传播优质网络内容、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立足国际传播研究优势,围绕中华文化符号、中国网络文学IP、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等主题,形成一系列延续性品牌研究成果,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效能评估,探索构建网络空间价值传递评估体系,为技术驱动下的主流价值、优质文化产品国际传播探索方法与路径。
二是立足区域国别,精准对接不同国家特色的网络文明互鉴需求。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治理是全球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但各国国情社情民情网情不同,交流互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一国一策”精准对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当研院着力提升“知外”能力和区域国别研究能力建设,为“知外”提供一手资料支撑,服务各国在地化需求。
三是深化学术合作,共商全球文明治理,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通过与国际智库建立长效机制务实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共同探讨如何解决中外在社会治理、文明传承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
四是关注青春力量,激发青年人为网络文明交流互鉴注入生机活力。今年的大会特别突出青年网民的主体作用,主论坛策划发布了青年网络文明倡议。当研院在实践中也非常关注国际青年间的交流对话,推动项目品牌走向世界,拓展交流领域向绿色能源和智能科技等专业学科延伸,打造复合型、专业型跨国网络文明交流使者队伍。(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