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以文明之水润泽世界,用艺术之桥连通未来-中国文明网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以文明之水润泽世界,用艺术之桥连通未来

发表时间:2025-07-07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编者按:2025年6月11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新闻网共同承办,围绕“践行友好合作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与会嘉宾从“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民心相通,大道同行”等不同角度,分享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新思考、新实践、新成果。现摘编部分嘉宾发言,供参考。

  丝路金桥是融合了世界共性并且具有独特美学与传播性的一件艺术作品,它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的东方智慧转化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水乳交融“是这件作品的重要特征,它突出了既能在奔涌中保持自身特性,又能与万物相融共生“水性”,实际上丝路金桥以“水性”的润物细无声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丝路金桥的力学结构暗含“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我通过互动创作,让各国艺术家巧妙地把这种东方智慧与各自国家的文化铸入丝路金桥中,使金桥在不同文化视角下折射出万千光彩。这些实践印证着:真正的国际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搭建能让不同文明找到共鸣点的“第三空间”。

  当金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米兰世博会等国际舞台绽放光芒,其承载的已不仅是艺术价值。金桥巡展期间推出的增强现实应用,让海外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聆听“花语”背后的文明故事,这种“科技+艺术”的传播范式,使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质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丝路金桥不仅是实体景观雕塑,更是新时代国家文化符号的立体叙事,是符号传播学视阈下的跨文明对话实验。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文明交流早已突破物理疆界。这些现象级传播的背后,实质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统一性与世界性议题产生的深层共振。这提示我们:国际传播需要构建“情感矢量”,用共情打破认知壁垒,用共鸣消解文化折扣,最终在数字原住民的集体记忆中播种共识。我们不仅仅要用国际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用中国语言,去讲好世界故事。(舒勇/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林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