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大道同行|以教育为数字桥梁:在互联网文明时代培养全球公民
编者按:2025年6月11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新闻网共同承办,围绕“践行友好合作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与会嘉宾从“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民心相通,大道同行”等不同角度,分享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新思考、新实践、新成果。现摘编部分嘉宾发言,供参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中未成年人约占1.85亿;全球有55.7亿人联网,占总人口的69%(国际电联,2024年);在经合组织国家,58%的学生现在经常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学习,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上升(经合组织,2024);随着这些工具改变教学方式,人工智能教育市场预计每年将增长30%(Grand View Research,2024)。
这些不仅仅是统计数据,它们代表了文化、技术和伦理的交融汇聚。在我担任副校长的合肥安生学校,我们通过三个支柱来实现这一转变。这种方法反映了我们学校的使命:通过创新、全球视野和深厚的文化根源,培养富有同情心、面向未来的学习者,与本论坛所弘扬的价值观完美契合。
首先,数字素养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我们的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学会批判性思考和有目的地行动,我们用它将学术科目与现实世界的挑战联系起来。在我们6C框架的指导下(即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跨文化理解和职业规划),他们成为解决问题者,将教育视为行动的工具,而不仅仅是知识。我们经常从谁可以访问互联网的角度来谈论“数字鸿沟”。但在2025年,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谁有智慧好好利用这种接入机会?
第二,具有人类价值的人工智能。DeepSeek等工具有助于研究,但我们坚持认为:人工智能必须放大智慧,而不是取而代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可以写出你的文章,那么这对任务本身或者你的想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抄袭,而是关乎学习的目的和未来意义。
第三,植根于当地的全球联系。通过TalkPal等项目,我们的学生与英国等地区的同龄人合作。最近一位学生告诉我:“现在我知道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等着听我的声音。”这就是网络文明在行动,数字桥梁建立在好奇心、同理心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总之,中国智慧教育的愿景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目标提醒我们:技术的最高目标不仅是效率,更是连接。(弗雷德里克·比约克隆德Fredik Bjoerklund(瑞典)/合肥安生学校外籍副校长)